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金桥股份“致敬我们的100年”党史学习教育
2021-04-30 发布:浏览次数:2470 次
第三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消灭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超过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超越了党派界限,共同团结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大发展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重要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全党共识的重要时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中国人民走向了彻底的民族解放。
抗战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战略指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战的现实关切和世界眼光。
毛泽东有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同时辩证地指出,因社会制度不同,政府与人民抗战态度不同,战争发展时期不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将受到严重影响。针对美苏与中共发展关系执行政策的两面性特点,毛泽东在统战实践中,凡关涉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身生存发展前途等问题,旗帜鲜明从不妥协。他坚持“以必要斗争求必需团结”的立场出发,将斗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
毛泽东充分意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整体性政治特点,将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外援,正确处理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如此阐明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驳斥了党内外对中国共产党放弃国际主义的非难。
将理念追求融入实践探索的中共统战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站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高度,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下,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统战创新理论,成为指导中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指导理论,在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得到真理般验证,体现了统一战线理论的伟大指导意义。
抗战的民族战略:持久战理论
1937年七七事变4个月后太原失守,同时震惊了蒋介石和毛泽东。1938年5 月日军占领徐州,再次成为抗日重要时间节点。随着日军侵占中国大批城市和大量国土,以及中国军民在战场上的顽强抵抗和巨大牺牲,中国国内对抗战前途的思考发生分野,国共两党内部“亡国论”“速胜论”思想激荡,严重干扰全民抗战意志。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1936年7月在保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预言: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一战必是持久的。这是他个人有关“持久战”的最初表述。此后不到两年,抗日战争持久战理论的系统表述便体现在他撰写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中。
毛泽东持久战思想来源于对中国10年内战和全国抗战前10个月的总结,体现了科学理论的实践精神。此前,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对10年国内革命战争“以弱战强”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在撰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时,他对敌后抗战的作用和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两部著作奠定了《论持久战》的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深刻分析了抗日战争已经充分暴露的各种矛盾和初步显现的规律,深刻分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抵抗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同时指出其采取死打硬拼一败再败单纯防御的局限。实践证明,持久战理论确实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武器,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指路明灯。
抗战的作战样式:游击战理论
游击战不论作为一种作战方法还是一种战争形态,并非抗战时期中国所独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游击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蓬勃发展,规模空前。中国十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曾在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但抗日战争时期因特殊军事政治形势,抗日游击战理论与实践均被赋予全新内涵,从而获得非同一般的地位,上升到战略高度。
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立意深远且极具特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这种深刻的理论见解,使敌后战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壮观景象:配合正规军的内线作战转变为敌占区的外线独立作战;小规模作战转变为大规模遍及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战场作战;短期游动式作战转变为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长期作战;“流寇”式作战转变为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的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战;大规模经典战役和反“扫荡”作战紧密结合。
在这种全面、系统、充满创意的游击战理论指导下,中国亿万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游击战争中,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草根战法”,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恢弘战争场景。中共抗日武装在此间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几万人发展成百万大军和200多万民兵,创建了19个抗日根据地,拥有近1亿左右人口,抗击了一多半以上侵华日军和绝大部分伪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最雄厚的民众基础。
抗战的前途: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中,积极倡导民主进步,推进国内政治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毛泽东相继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深刻阐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精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革命对象、动力、领导、目的、前途等根本问题,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说明对于中国革命和抗战前途的全部见解与主张,为“中国向何处去”给出科学答案。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诸如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改革,推广民主的科学的文化教育等。这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契合了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中国国情和民众要求,使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新区”而迥异于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无疑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雏形。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
下期预告: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选择题:
1、在长达____年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超过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1937年比价)。
A、8 B、10 C、14 D、9
答案:C
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____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如此阐明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驳斥了党内外对中国共产党放弃国际主义的非难。
A、五 B、六 C、七 D、八
答案:B
3、毛泽东1936年7月在保安同美国记者____谈话时曾预言: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一战必是持久的。
A、埃德加•斯诺 B、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C、罗曼•卡尔曼 D、哈里森•福尔曼
答案:A
4、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写出____,其核心要义在于对10年国内革命战争“以弱战强”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
A、《论持久战》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答案:D
5、在游击战理论指导下,中国亿万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游击战争中,创造出____、____、____等丰富多彩的“草根战法”。
A、阵地战 B、麻雀战 C、地雷战 D、地道战
答案: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