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社区“小联合国”治理
2010-12-10 发布:浏览次数:0 次
实习记者 吕雯瑾
本报记者 邓丽 上海报道
上海浦东碧云国际社区最著名的设施或许是贝聿铭设计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校园。
中欧校门出来右转,沿着红枫路,异国情调扑面而来。
路的两旁,有天主教圣心堂和基督教的鸿恩堂,簇新的塔尖。十字路口左转,有德威、协和和平和三所国际学校,路人经常可以在街角,看到木栅栏内的嫩绿草皮上,十几个洋人小孩正在火热地追逐英式足球、橄榄球。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荣介绍,整个碧云社区一开始就是定位为金桥出口加工区的生活配套区,因而这边的住户绝大多数都是金桥外国公司的高管。
碧云社区管理方金桥公司的统计,这里居住的外籍人士约有五万多人。已成为目前上海最大的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士聚居区。
有人士评价,这里成了一个小“联合国”。
碧云社区的老外们
玛丽(Mary)和苏珊娜(Suzanne)是典型的碧云社区住户。
她们是典型的美国主妇。由于先生被派驻上海,他们举家来到上海,公司支付碧云社区每年上百万人民币的别墅租金。
玛丽说,每次回美国探亲,5岁的小儿子就变瘦一圈。“他已经适应了中国菜,在宾西法尼亚州的老家反倒不适应了。”
在台湾待过一阵的苏珊娜中文流利,她说,在美国老家时,周围都是美国人,但现在,别墅里有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物业人员是中国人,出去浦西好多中国人,能学习很多种文化。
玛丽的3个孩子在上海美国学校上学,苏珊娜的4个孩子则在附近国际学校上学,从家到学校步行只需几分钟。
在物业工作人员眼里,碧云的外国人“很有意思”,苏珊娜有4个孩子,但2个小女儿都是孤儿院收养的中国女孩,才1岁多。
碧云社区的另一位业主,同住在碧云社区的美国人柯勋不是外企高管,他是协和国际学校的校长。协和落地碧云是在2007年夏天,在获得教育部批准并与金桥公司签署协议后,这个国际学校品牌入驻浦东,柯勋也携太太来到中国。
学校采取典型的美式教学,课程囊括了美国大学入学前所有年级的课程,高中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凭认可的成绩申请美国大学。
协和的1200名学生里,大多原籍是欧美国家,也有部分来自韩国、香港等非大陆地区的学生,以协和的美式大学前教育为跳板,毕业后寻求赴美深造。每年的学费20万。
柯勋的办公室有一幅醒目的牌匾,有四个大字“难得糊涂”。“这是我最喜欢的中国谚语。”他说,“我们把政治融入历史课中,课堂上或许有辩论,但并不会产生冲突。”
“特殊需求”
“碧云社区不是房地产的概念,而是产业配套的概念。”沈荣一再向记者强调。
金桥公司对入驻金桥的外企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欧美国家的企业以及他们的投资理念与亚洲不同,不要房子,只求居住。
当时的调查显示,外企能为CEO、CFO提供的的租金价格在50万到100万每年。如今碧云社区的租金现价水平是,350平方米的别墅80万-100万元/年;250平方米的公寓35万左右;正在开发的酒店式公寓价格在15万-20万元/年,面积80万-150平米。
入住率是评价碧云社区的重要指标。
目前碧云国际社区约有1500户租住,大约10000多人。入住率自2000年来始终保持在90%以上,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企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金桥加工区的客户定位比较高端,不像在上海做OEM的外企受打击很大,撤出50%左右。劳动密集型外企的工作人员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沈荣说。
精准的定位,精细化的服务,成就了碧云社区。
比如,在这里,厕所方向是根据欧美的习惯朝南而建,浴缸沿窗摆放。煤气灶台的高度设计为85-90厘米高,比亚洲标准高出5厘米,以适应欧美人的身材特征。
沈荣说,碧云社区金桥物业所辖的1500户外国家庭,妻子90%是全职主妇,一般都有2个以上孩子,外国人又十分重视家庭,因而满足外籍家庭尤为重要。
比如,社区里的餐厅应要求在男厕所里装上了用来放孩子换尿布的翻版,因为欧美国家的男士必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时机,向妻子显示绅士风度和身为父亲的责任。洗澡水在出水前经过了软化,保证沐浴的舒适度。
不仅如此,沈荣说,金桥公司还组织了亲子嘉年华会等活动。很快成了一个活动品牌,吸引全上海的外国家庭参与。
这让老外们对社区有更多的认同感。